強森
• 麻省理工史隆學院(MIT Sloan)教授
• IMF前首席經濟分析師
7月25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 Jean-Claude Juncker)一起出現在白宮前時,他們的聯合聲明和言辭震驚了很多人。雙方同意「共同致力於零關稅、令非關稅壁壘、零非汽車工業產品補貼」。
這對川普來說簡直是180度的大轉彎,在此之前,川普始終威脅要對歐盟採取更高的關稅,還曾讚美關稅的價值(本質上,關稅就是對進口商品徵稅)。6月,他才將歐盟稱為「敵人」而已。
美國-歐盟聯合聲明後的真正的後續動作將代表川普政府的重大政策轉向。但這並不是川普的勝利,相反的,川普被歐洲外交官所智取。
要弄清楚川普何時真正改變,或他何時再次改變向來很難。儘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和容克所宣佈的是一項承諾:共同致力於歐巴馬政府(Obama Administration)從2013年開始與歐洲談判,談到2016年的貿易協定。之前的版本即《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係》(TTIP),在川普上臺後戛然而止。
重啟TTIP談判對容克來說是一場大勝,符合歐洲的長期目標。
這也使川普更加難以對歐洲汽車進口徵收關稅,對此,德國汽車公司股價應聲飆漲。還值得吾人關注的是,容克成功地讓川普允諾與世貿組織(WTO)合作解決智慧財產權權利相關的問題。歐盟貿易委員瑪律姆斯特倫(Cecilia Malmström)一直在強調這一點。
除了回歸完全出自歐巴馬時代的貿易談判,川普還從歐洲得到了什麼?川普在記者招待會和隨後宣稱,他獲得容克的承諾,要購買更多的天然氣和「大量大豆」。
部分媒體甚至報導,歐洲人做出了讓步,但這一解讀不符合事實。
在美國對歐洲的潛在「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問題上,歐洲人一直渴望促進這項貿易,障礙在美國對能源出口的限制。如果聯合聲明中有讓步的話,反而是川普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做出讓步。
白宮隨後發佈的說明證實了這一點:「美國將讓歐盟更加方便地採購液化天然氣。」
與此同時,容克也沒有買大豆,因為歐盟沒有這一預算,所有大豆進口交易終究還是私有企業的決定。
最近幾個月中,由於中國出於對美國提高中國部分出口產品關稅而對美國大豆徵收關稅,使得大豆價格急劇下跌。美國大豆的價格跌幅比巴西大豆還要多,因為巴西不受中國新關稅政策影響。
因此,不論容克說什麼或做什麼,歐洲私人部門購買更多美國大豆是理性決定,美國大豆已經在歐洲實現免關稅,由於中國占了美國大豆出口量的1/3,美國對歐大豆出口貨源充足。
但在這個問題上,不存在歐洲對白宮的讓步,這只是對市場現實的明智聲明。此外,歐洲對美國大豆的採購量還不到中國的1/4。
大豆承諾具有一些經濟上的政治號召力,因為大豆種植者發現自己成了美國對中國貿易戰的箭頭。代價是實實在在的,川普政府最近也承諾撥款120美元幫助受影響的農業企業。
但是,全部潛在成本都要歸因於川普政府的破壞性政策,更是對美國納稅人資金的可恥浪費,規模相當於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年度總預算的1/3。
如果能夠合理地將這120億美元應用於(比如)公共衛生計畫的話,能夠拯救多少生命?同時,聯邦政府的預算赤字持續增加——這造成了未來破壞性緊縮的壓力。
川普自視為出色的談判家,支持者把他的貿易政策視為成功的完美典範,但在最近與歐洲的談判中,川普顯然屈居下風。
(原標題為《Europe’s Trade Victory in Washingto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