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敏欣
● 華裔美國政治學家,專長中國政治經濟、中美關係
● 美國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政府學教授
● 著有《出賣中國:權貴資本主義的起源與共產黨的潰敗》(China’s Crony Capitalism)
美國和中國間不斷升級的貿易戰正逐漸被視為「新冷戰(a new cold war)」的開端,但這次兩大巨人間的衝突,無論是否繼續升級,都將讓雙方付出高昂的代價,就算(美國獲得)勝利也是慘勝(victory Pyrrhic)。
然而,中美之外的國家才是付出最大代價的相關者,事實上,儘管美中間的直接軍事衝突可能性很低,但是這場新冷戰產生深遠且嚴重的附帶損害是,人類未來可能受到危害。
目前,雙方的緊張關係正促使全球經濟開始各自脫鉤。
假若1991年年底結束的冷戰開啟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黃金時代,世上最大兩個經濟體間的下一場冷戰,毫無疑問地將產生「分裂與破碎化(division and fragmentation)」。
顯而易見的,全球經濟將分為兩大貿易板塊,每個板塊各自圍繞著中國與美國。貿易板塊內可能會獨自繼續蓬勃發展,但仍有些許連結,如果有的話。
全球金融體系也將分解。
川普政府已表明,將透過制裁拒絕敵人(如伊朗)進入以美元計價的國際支付系統。鑑此,美國的戰略對手中國和俄羅斯,甚至美國盟友歐盟都在嘗試建立取代美元支付系統的替代機制,以保護自己的未來。
這樣充斥經濟裂解、較深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冷戰將摧毀全球的技術版圖。以國家安全的考慮對於技術轉讓進行限制,將引起惡性競爭,進而產生標準不相容,網路陷入競爭,創新受到影響,增加製造成本但採用率降低,產品質量下降。
首當其衝的將是「全球供應鏈(global supply chains)」。為了避免成為美國報復關稅的目標,原本設置於中國的生產或組裝設施將被迫轉移到其他國家,最有可能的就在南亞和東南亞,再將貨物運往美國。
在短期內,搬遷的浪潮對全球供應鏈來說將是巨大的破壞性,尤其是位處全球製造產業鏈中心的中國,加上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在生產基礎設施方面趕上中國,全球工業基礎、勞動力規模和技能、產能都開始低落。
然而,如果美國和中國實際上決定進行長時間冷戰,與經濟後果相比,更可怕的將是另一個後果,全球將缺乏足夠的行動來應對氣候變遷。
中國每年生產逾9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已是世上最大的排放國。排名第二的美國還遙遙落後,每年排放約50億公噸。
如果這兩個每年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共38%的國家,無法就氣候變遷找到共識,人類將失去最後防止災難性全球暖化的機會。
中美冷戰的結果有可能比這還糟糕。
美國堅持中國應該大幅削減碳排放量,因為它是世界上的「頭號污染者(number one polluter)」。中國則反駁,美國才要承擔氣候變遷更多的責任。受困於地緣政治的兩個國家,誰也不願意讓步(budge)。
這也讓國際氣候談判具挑戰性,在僵局結束前,就算其他國家都已採取措施達成共識,失去美國和中國的支撐,都是白費。
人類唯一的希望就靠技術創新了。
然而,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創新進步關鍵取決於自由跨越國界的技術流動,更別提中國優異的製造能力,以及降低成本的能力。
在一片新冷戰經濟破碎化的過程中,尤其是對國際貿易、技術轉讓的限制,全球亟需的突破變得更加實現,對氣候變遷來說不但遙不可及,更可能成為無人能控制的奇獸(a chimera),對人類的生存威脅將逐一實現。
美國和中國改弦易轍並非來不及,但問題是,川普和習近平仍集中在對各自國家利益和個人政治計算中,這是極為短視近利的。
在兩位領導人準備將各自國家困鎖於不可逆的數十年毀滅性衝突時,他們應該仔細考慮一下,受影響的將不只是美國和中國,而是整個世界。
(原標題為《The Sino-American Cold War’s Collateral Damag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