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阿米(Shlomo Ben-Ami)
●以色列前外交部長
●托雷多國際和平中心副總裁
這次以色列對真主黨領袖納斯拉勒(Hassan Nasrallah)的暗殺行動,對中東地區具有歷史意義,從伊朗對於以色列攻擊其黎巴嫩代理人的回應可以看出,這個舉動的衝擊正在整個地區蔓延,可能波及全世界。
納斯拉勒的使命是摧毀以色列,這是他從無數其他阿拉伯領袖所繼承的衣缽,從1941年與希特勒(Adolf Hitler)會談討論如何消滅猶太人的侯賽尼(Haj Amin al-Husseini),到1948年將阿拉伯入侵當時剛成建國的以色列描述為「毀滅之戰」的阿拉伯聯盟秘書長帕夏(Azzam Pasha)。1950及1960年代阿拉伯民族主義代表人物、埃及總統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則不只一次誓言「粉碎以色列」。伊拉克前獨裁者海珊(Saddam Hussein)和巴勒斯坦領袖、法塔組織(Fatah)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也都滋長消滅猶太人國家的夢想。
這些夢想總是帶著些許的狂傲。海珊為了向西元八世紀建立伊拉克王國的哈里發(caliph,政治領袖)曼蘇爾(al-Mansur),將自己的超級遊艇命名為「曼蘇爾號」,意指「勝利」。納賽爾和阿拉法特則爭相成為薩拉丁(Saladin)的化身,後者是在十二世紀打敗十字軍、解放耶路撒冷的「救贖統治者」。
侯賽尼、納賽爾、海珊和阿拉法特這四位領導人,全都無法實現他們偉大的泛阿拉伯夢想,但是阿拉伯的知識份子卻堅守自己的幻想,而其中許多人似乎還被這種對失敗的反常迷戀所害。正如已故黎巴嫩裔學者阿賈米(Fouad Ajami)在1999年出版的《阿拉伯人的夢想宮殿:民族主義、世俗化與現代中東的困境》(The Dream Palace of the Arabs: A Generation’s Odyssey)的哀嘆,這群人將空洞的泛阿拉伯民族主義置於現代性、世俗主義和社會經濟復興之上。
正如已故巴勒斯坦學者薩依德(Edward Said)指出,以色列便是衡量阿拉伯失敗的指標。但對許多知識份子而言,以色列的存在是無法忍受的。阿賈米描述了哈維(Khalil Hawi)的例子,這位黎巴嫩詩人暨學者支持薩德(Anton Saadah)的法西斯主義「大敘利亞運動」(Greater Syria movement),後來又認同納賽爾泛阿拉伯主義的萬靈丹。但是最終,沒有大敘利亞,沒有阿拉伯世界,甚至連讓他引以為傲的黎巴嫩都沒有出現。深感憤恨和羞愧的哈維於以色列1982年入侵黎巴嫩時自盡身亡。
阿拉伯知識份子創造了一個道德宇宙,其中所有統治者改變現況的嘗試都缺乏合法性。我記得在1990年代,阿拉法特在進行《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談判時,把薩伊德視為自己的主要反對者,讓我十分驚訝。雖然我當然知道原因,薩伊德是眾多反對《奧斯陸協議》的阿拉伯知識分子之一,認為這只是以色列企圖在經濟和文化上稱霸。正如1976年出版、富有遠見的《槍聲沉寂之後:中東的和平或決戰》(After the Guns Fall Silent: Peace or Armageddon in the Middle-East,暫譯)的作者埃及學者艾哈邁德(mohamed sid-ahmed )諷刺地說,「奧斯陸協議形同透過領土來換取中東市場」。
何梅尼(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的伊斯蘭革命,理應是伊斯蘭教什葉派對遜尼派阿拉伯民族主義失敗的回應。泛阿拉伯主義常與遜尼派資產階級有關,而伊朗的革命被描繪成什葉派底層階級的起義。然而,什葉派的救世主主義最終失敗收場,證明它儘管獲得大量代理武裝組織的支持,卻無法解放國外的阿拉伯人,反而催生了一個專制、不受歡迎的政權,無法解決不平等的問題。
什葉派很快就陷入遜尼派泛阿拉伯主義失敗的同一個陷阱,為了分散人們對失敗的注意力,伊朗的領導人把所有可用的精力和資源投入毀滅以色列的戰爭中。真主黨已故領袖納斯勒拉成為新的阿拉伯「夢想宮殿」的化身,在這個宮殿裡,什葉派下層階級可以在黎巴嫩和其他地方佔據上風,而小撒旦 (以色列)和大撒旦(以色列的美國主子)的區域計畫會永遠受挫。
如果納賽爾是新的薩拉丁,海珊是「勝利者」,納斯勒拉就是抵抗運動(muqawama)之王。他是為了挽救阿塞德(Bashar al-Assad)暴政在敘利亞打了十多年內戰的阿拉伯英雄, 並在去年10月哈瑪斯發動大屠殺後立即狂妄地向以色列宣戰。他的傳奇經歷甚至包括躲過了最近幾周的毀滅性打擊,尤其是以色列軍方引爆藏在呼叫器和對講機的炸藥來打擊真主黨成員的「裝置攻擊」。
人們原本以為納斯勒拉之後還有驚人之舉,但到頭來,他只不過是另一位抱著癡心妄想的阿拉伯統治者,被自己為了實現幻想而急切追求的暴力摧毀了。
納斯勒拉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不知道真主黨已被以色列滲透到何種程度。也許他已經被伊朗主子多年來慷慨給予的資源和權力沖昏了頭,也或許他已經完全與現實脫節。無論如何,伊朗的夢中宮殿已然坍塌。事實上,以色列和伊朗的新攤牌,揭露了一個早就昭然若揭的現實:由伊朗所領導的什葉派帝國願景終究是空中閣樓。
可嘆的是,以色列也已經打造自己的「全面勝利」的夢想宮殿,基礎就是民族主義的狂熱、宗教救世主和政治上的不妥協。這可能有一種情境就是,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會改變這個區域,讓這裡變得更好。但不幸的是,以色列當權政府遠非一些開明的政治願景的掌舵者,反而致力於在所有前線全面開戰,完全不考慮鄰國可能接受的政治未來。
在納斯勒拉遭殺害、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南部之後,一名黎巴嫩教授警告,黎巴嫩「整個世代」正在「覺醒關心政治」,而「以色列正在埋下未來戰爭的種子」。由此看來,暴力循環依舊繼續上演。
(翻譯:陳冠綸,責任編輯:國際中心)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Middle East's Deadly Dream Palace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