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模仿猶如寄生蟲依賴宿主的資源,偷偷利用我們對他人展示真實身分所獲得的好處(信任),遂行其目的。
~義大利卡洛阿爾貝托學院社會與政治學教授 甘貝塔(Diego Gambetta)& 牛津大學萬靈學院資深政治研究員 赫格哈默(Thomas Hegghammer)
9月中旬,以色列引爆了數千個真主黨武裝分子和支持者持有的呼叫器,造成重大傷亡,這將被視為間諜史上最巧妙的計謀之一。這也提醒我們,戰爭中最強大的武器不是戰鬥機、無人機,甚至不是人工智慧,而是更古老的手段:偽裝模仿。
這次以色列行動的重點是人為滲透供應鏈。三年前,以色列的情報機構摩薩德 (Mossad) 研發出一種內建塑膠炸藥的特製傳呼機。然後,以色列派遣情報人員設法用計誘騙台灣公司金阿波羅( Gold Apollo) 將該裝置推銷給合適的買家。因此,以色列40年來對真主黨的最大打擊,建立在一個人說服另一個人相信他是「別人」的簡單互動過程。
偽裝——或「身分模仿」(identity mimicry),正是我們最近在相關主題的一本書裡所用的詞, 是一種在戰爭中廣泛使用的武器。當俄羅斯在 2022年2月入侵烏克蘭時,第一批開往基輔的俄羅斯車隊偽裝成烏克蘭的車隊,以免被發現。男性聖戰士假扮成女性進行自殺式炸彈攻擊的事件屢見不鮮,以至於數個穆斯林國家現在以安全為由禁止女性戴頭巾。使用偽裝這種手段的不只是伊斯蘭激進分子,去年早些時候,以色列士兵假扮成巴勒斯坦婦女和醫生,潛入約旦河西岸占領區的一家醫院,擊斃三名疑似激進分子。
偽裝也有許多其他用途。間諜經常利用偽裝竊取機密資訊,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去年在英國因間諜罪被捕的幾位保加利亞人擁有九個不同國家的護照。不法分子利用偽裝取得非法產品,就像北韓為了核武發展計畫,將這手段運用得淋漓盡致。
偽裝也可以助人越獄,例如哥倫比亞販毒集團領導人卡斯楚(Juan Castro) 在2022年穿上警衛制服,走出戒備最森嚴的監獄。偽裝還可以用來分散注意力,例如伊拉克前總統海珊(Saddam Hussein)會用替身混淆潛在刺客,讓他們弄錯攻擊目標。偽裝的威力強大,因為它是其他許多戰術的上游,堪稱最高明的欺騙形式。
在世界各個衝突地區,戰士和平民每天都必須提防偽裝者,因為漏掉一個偽裝者,可能造成毀滅性後果。讓偽裝的人進入你的基地,你可能會受到來自內部的攻擊。相信偽裝的計程車司機,你可能會被綁架並飽受折磨。
偽裝與戰爭本身一樣古老。在古代,身分模仿的例子不勝枚舉,以至於古羅馬作家佛朗提努斯(Frontinus) 和波利艾努斯( Polyaenus) 編纂了數百個案例,警告將領們提防偽裝的危險。之後的時代,這種手段依舊屢見不鮮,從六世紀拜占庭的間諜假扮成波斯人滲透薩珊王朝的軍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人假扮天主教徒躲避納粹的迫害等等。
這種現象之所以續存至今,因為人類依賴身分進行合作。為了能信任別人,我們需要瞭解他們未來的行為,而他們的聲譽會幫助我們判斷與預測他們未來的行為。因此,身分模仿猶如寄生蟲依賴宿主的資源,偷偷利用我們對他人展示真實身分所獲得的好處(信任),遂行其目的。識破偽裝(身分模仿)並不容易,因為偽裝的成敗會因環境而異。魔鬼往往藏在細節中,這就是為什麼二戰期間,英國審訊可疑的德國間諜時,會測試他們對二戰前板球賽事的知識,藉此篩選或識破德國臥底間諜。
有些偽裝技巧禁得起時間考驗。舊約《士師記》記載了基列人如何透過讓以法蓮人說 出「士播列」(shibboleth)這個字,來識別誰是偽裝的以法蓮人,因為以法蓮人發這個字的音時會帶著口音。快轉到俄烏戰爭初期,我們發現烏克蘭人使用 palyanitsya(一種麵包)這個字作為對疑似俄羅斯間諜的發音測試。不過現在,這個字可能已經失去識別的效力。偽裝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偽裝者和識破偽裝者會不斷根據彼此的策略進行調整。
技術可以改變遊戲。偽裝研究的一個核心概念圍繞難以偽造或成本高昂的標誌。歷史上,像臉孔、膚色和聲音這些東西都很難偽裝或模仿,所以當我們在 25 年前看到一個政治人物捲入猥褻行為的影片時,我們很少質疑其真實性。
但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出現,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2024年2月,香港一名金融職員在參加了一個群體視訊會議後,被詐騙匯出了2500萬美元,而在這個視訊會議中,其他與會者都是AI合成的。深偽技術(Deepfakes) 已被用於戰爭宣傳,尤其是在烏克蘭,普丁和澤倫斯基的造假視頻大量出現。目前有關這種技術的實際應用報告還不多,但未來這情況很可能會改變,因為我們已進入偽裝手段作戰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代,偽裝已成威脅,威力不亞於最先進的武器系統。
甘貝塔(Diego Gambetta),義大利杜林卡洛阿爾貝托學院(Collegio Carlo Alberto)社會與政治學教授;赫格哈默(Thomas Hegghammer),牛津大學萬靈學院資深政治研究員。兩人合著《戰鬥、逃亡、模仿:衝突中的身分模仿》(Fight, Flight, Mimic: Identity Mimicry in Conflict,暫譯)
(翻譯:張瑩,責任編輯:國際中心)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