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生命視角: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進程越快 拯救越多生命

科利(Tej Kohli)    2019年09月22日 15:00:00

 

 

科利

 

● Kohli Ventures創辦人

 

 

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的相關產業現階段皆呈現指數性成長的跡象,且該產業未來很可能將優化人們對生活的體驗,甚至能延長壽命,然而,很少人會考慮到在結合兩種尖端科技的情形下,能夠解決全球保健以及生態環境問題。

 

先從兩種領域近期的發展速率談起。

 

如今在成本效益方面,生物科技領域正以10倍率逐年穩定增長。人體基因解讀的成本開銷由2001年的30億美元大幅降至今日的1000美元;而10年前需要耗時好幾個月的流程,現在不到1小時就能完成。

 

同樣地,根據人工智能現階段的發展狀況,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預估人工智能在2030年前的世界產值就能達到15.7兆美元,遠大於現今中國與印度產值的總和。

 

然而這樣的推測仍舊低估了這兩項產業的經濟影響力。

 

人工智能在未來將會被廣泛應用,並滲透進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因此人工智能產業將來的世界產值很有可能會是網際網路的3倍至4倍,而網際網路光是在現代社會就佔了世界經濟50兆美元的產值。

 

此外,現代較為封閉式的分析方式也意謂著,人工智能與生物科技結合的發展潛力尚未被徹底發掘與評量。

 

舉例來說,這兩種科技的結合能夠解決如器官移植等全球健康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統計,截至2008年為止,平均每年約有10萬800次器官移植手術,但在美國,每年將近11萬3000人等待器官移植的同時,卻有上千個健康器官遭到丟棄。

 

多年以來,那些急需腎臟移植的病患擁有的選擇相當有限:找一名有意願且能成功配對的活體捐贈者,或者等待下一名捐贈者遺體被送至當地醫院。

 

但在病患與捐贈者數量充足的情況下,靠著大數據、人工智能進行腎臟捐贈配對的系統,較傳統一對一移植系統能大幅增加配對成功的機率,病患即使找來了不符合配對條件的捐贈者,仍能成功移植腎臟,因為靠著人工智能技術,就能從錯縱複雜的病患與捐贈者關係中找到合適的捐贈者。

 

更確切地說,只要有人願意捐出腎臟,不論對象是自己的至親或是陌生人,都能補足漫長的配對鏈中缺少的環結,進而激起能夠拯救數十數百人的骨牌效應

 

從2000年首次腎臟捐贈配對成功以來,已有將近6000人透過演算法的幫助找到捐贈者移植腎臟,但這僅是人工智能推動器官移植的開端,人工智能現已進步到能找出病患、潛在的捐贈者,這樣的高科技未來將有能力處理更龐大的病患資訊,也許還能夠將人道與宗教等因素納入考量,並以此決定器官移植的優先順序(亦即決定誰應該優先於誰進行移植手術)。

 

這項人工智能技術無法發揮全部潛能的最大障礙在於:生理限制。

 

理論上,人工智能的應用能夠從數以萬計的資料中搜尋到世界上所有的活體、已故器官捐贈者與病患,然而,由於已故捐贈者的器官在手術前無法長期保存,因此在器官移植的實際操作上存在著時間限制的問題,惟有地理位置較接近的病患才有機會被配對。

 

幸運的是,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technology)的應用能夠擴大器官配對的合理範圍。

 

合成生物學在全球市場上發展迅速,預計在2024年前產值便能超越125億美元,複合年均成長率則來到20%。在這個蓬勃發展的產業中,有許多公司(我也身為其中一家的投資者)致力於找尋保存或甚至是讓體外器官再生的方法,且在環境溫度下應能放置數天之久。

 

這項技術延長了器官的運送距離,也因此提高了人工智能產生器官配對鏈的資料庫數量,形成對病患相當有利的網路效應

 

新一代的生物科技需要發展數十年才能臻至完美,不過一旦這項創新科技發展成功,便能為大多數地區的公共醫療面向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全球性的器官捐贈制度也將能正式拉開序幕。

 

儘管這些尖端科技帶給人類許多便利,它們也牽涉到更深遠的倫理道德議題,其中最根本的問題仍尚未被合理解決。

 

該如何透過演算法來衡量窮人與富人的醫療需要?捐贈者的器官應該移植給配對成功機率高的外地人(很可能來自不同國家),亦或移植給成功機率稍低的本地人呢?

 

這些針對創新科技的問題固然重要,但我仍堅信人們首要之務是結合這些科技並使之正常運作,其次再考慮如何合理控制這些科技,人工智能強大的配對能力足以讓8名病患同時受惠於1名已故器官捐贈者;生物科技的創新則確保器官不會遭到浪費。

 

這兩項科技的發展進程愈快,人們就能拯救更多生命。

 

因為這兩項科技背後廣大的潛力,人工智能及生物科技如今正蓬勃發展中,在這些創新科技之後,吾人仍必須繼續尋找並解鎖新的科技結合的可能性。

 

倘若人們仍習慣以封閉式分析來衡量這些科技,他們很可能永遠也不會發現自己低估了這些尖端科技的潛力!

 

 

(翻譯:高振嘉,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Joining the Technological Frontier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