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危機視角:承認不足、擴大溝通 才能避免網路珍珠港事件

奈伊(Joseph S. Nye)    2019年10月11日 07:00:00

 

奈伊

 

• 哈佛大學教授

• 曾任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美國國防部助卿

• 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與巧實力(smart power)論述

 

衝突會否失控取決於各方對敵對狀態衡量進行理解和交流的能力,但不幸的是,在網路衝突方面,人類對其定義與傳統軍事手段的對應關係尚無共識。

 

某一方認為業已獲得同意的演習或戰鬥,或許在另一方眼中並非如此。

 

10年前,美國利用網路代替炸彈摧毀了伊朗的核濃縮設施,伊朗也以網路攻擊報復,上述攻擊摧毀了沙烏地阿拉伯國有石油公司(Aramco)的3萬台電腦,同時,多家美國銀行系統也受到了騷擾。

 

2019年夏,在川普政府實施嚴厲制裁後,伊朗擊落了一架美國無人駕駛監視飛行器,所幸過程並未造成任何人員傷亡。

 

川普最初計畫回敬飛彈打擊,但卻在最後一刻取消了計畫轉而進行網路攻擊,最終摧毀了伊朗軍方用來瞄準油輪的關鍵資料庫,跟上次一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但依舊沒有人員傷亡。

 

隨後伊朗直接或間接地使用無人機和巡航飛彈對沙烏地阿拉伯的2個主要石油設施實施了一場精密打擊,儘管僅有少數人員傷亡,但這次襲擊卻展現了無人機行動增加的成本和風險。

 

上述這種感知和控制手段逐漸升級的問題,其實並非新鮮事。 

 

1914年8月,數個歐洲大國預料將爆發一場短暫且直攻要害的「第三次巴爾幹戰爭(Third Balkan War)」,甚至預計部隊可以在耶誕節前停戰歸國,但在當年6月奧地利大公被刺後,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想狠狠教訓一下塞爾維亞(Serbia),德國則表態會無限支持自己的奧地利盟友,也沒想到奧匈帝國會碰釘子。

 

但是當德皇威廉二世(the Kaiser Wilhelm II)7月底度假回來,發現盟友已陷入如此境地時,他嘗試將事態降級的努力為時已晚。

 

儘管如此,他還是希望能獲勝並且差點成功了。

 

如果威廉二世、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the Czar Nicholas II)和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一世(the Emperor Franz Josef I)在1914年8月都能預見4年多後,他們都將丟掉王位,並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領土被肢解,他們肯定不會參戰。

 

自1945年以來,核武器始終扮演水晶球的作用,讓領導人可以從中瞥見一場大戰所隱含的災難,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the Cuban Missile Crisis)則讓各方領導人都理解到了危機降級、軍備控制溝通、衝突管理的規則重要性。

 

當然,網路技術缺乏類似核武器那樣的明確毀滅性影響,而且由於缺乏確定性預期,因此產生了一系列不同的問題。

 

冷戰期間,美蘇兩個大國都避免了直接交戰,但網路衝突並非如此,「網路珍珠港(cyber Pearl Harbors)」事件的威脅被誇大了,因為大多數網路衝突其實都發生在武裝衝突規則所規定的定義之下,儘管能造成經濟和政治效應,卻不會損失人命。

 

所以,在中國和俄羅斯分別利用網路竊取智慧財產權、干預選舉後,美國威脅要動用核武是站不住腳的。

 

根據美國的原則,威懾不僅限於網路上的應對措施(儘管可能),美國有權選擇任何武器去應對任何領域或部門的網路攻擊,造成對方與己方相應的損失、破壞,武器的選擇範圍從羞辱、經濟制裁到動用核武器。

 

2019年稍早,一個名為「持久接觸(persistent engagement)」的新原則指稱,不僅要破壞對方攻擊,而且還要有助於增強威懾力,但是入侵網路以收集情報、破壞敵方攻擊並發起進攻行動間的技術性重疊狀態,往往令人難於區分危機究竟是升級還是降級。

 

正如那些持久接觸的支持者們不時強調的那樣,與其依賴默契性談判,不如透過明確的溝通來圍堵危機升級。

 

畢竟我們無法假設有足夠的經驗理解在網路空間中何為各方同意的競爭,也不能確定自己在其他國家/地區網路中採取的行動會被如何解讀,例如,俄羅斯利用網路擾亂美國大選便不是各方同意的競爭行為,在網路這類新領域中,開放的交流可擴大吾人對相關行動邊界的有限理解。

 

針對網路軍備控制條約的談判是有問題的,但這並非要把外交手段排除在外,在網路領域,武器和非武器間的差異可能只是一行代碼,或者同一程式可被用於合法或惡意目的,具體取決於使用者的意圖。

 

但如果這會使傳統的軍備控制條約無法產生效果,那麼仍有可能對某些類型的民用目標(而不是武器)設限,談判出足以限制衝突的大略規範。

 

無論如何,網路空間的戰略穩定性將難以維持,由於網路的技術創新要比核領域更快,因此網路戰爭的特徵就是:各方對自身遭到突襲的恐慌,都將持續升高。

 

但隨著時間流逝,更好的歸因可增強懲罰的作用,透過加密、機器學習獲得更好的防禦會增加預防作用。

 

此外,隨著各國、組織逐漸瞭解網路攻擊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以及各方在網路上的複雜聯繫對自身經濟利益的日益重要性,關於網路戰爭效用的「成本-效益」考量可能會產生變化。

 

然而在這一點上,威懾、衝突管理和網路領域危機降級的關鍵在於,認識到人類所學不足、同時擴大與對手間的溝通。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an Cyberwarfare Be Regulated?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