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核戰視角:美將在東亞部署中程核武 以緩和中國核擴張

藍柏格(Bennett Ramberg)    2019年10月17日 07:00:00

 

藍柏格 

 

美國國務院政軍事務局前分析師

 

 

對於核武的管控,正在走向土崩瓦解嗎?1987年的《中程核力量條約》(INF)已崩潰,2015年的《伊核協議》也搖搖欲墜,北韓也持續擴大核武與彈道飛彈軍火庫。

 

更糟糕的是,美國在2021年《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到期後是否會繼續遵守該條約,也尚不明朗,此協議將俄羅斯與美國相互瞄準的戰略武器數量限制在3000件。

 

幸運的是,歷史為我們帶來了些許慰藉。

 

冷戰期間及結束後,即軍備控制崩潰時期,隨之而來的通常是重建階段,然而,要將現階段的崩潰倒推回重建階段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在要求俄羅斯、伊朗以及北韓遵守協議方面,經驗顯示結盟、軍事行動達到的效果有限。

 

因此,餘下的選擇便是(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經濟制裁、進一步擴充軍備,以促成新一輪的談判。

 

可以肯定的是,聯盟在核不擴散方面歷來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歐洲,「美國—北約」核保護傘阻止了核彈進一步擴散到英國和法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在20世紀70、80年代,當美國情報機構得知南韓、部分東亞地區擁有秘密核武計畫時,美國以撤軍和取消經濟援助相威脅,迫使這些計畫流產。

 

但是,對於北韓、俄羅斯與伊朗等不合群的國家而言,結盟所產生的內部壓力難以發揮作用,儘管中國與北韓在軍事上結為聯盟,並偶爾與北韓舉行峰會,但前者對後者的核野心幾乎不存在影響力。

 

而英國、中國、法國、德國以及俄羅斯或許仍有能力向美國施壓,要求其與伊朗恢復對話,但迄今為止,它們仍未取得任何成果。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考慮在核軍備控制中使用武力,但由於存在報復性或是放射性塵埃的風險,這種舉動鮮有人為之,當此類風險不復存在時,軍事行動便成為新的寵兒。

 

1981年和2007年,以色列分別轟炸了可疑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在建核反應爐,未受到懲罰,而在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中,美國空軍攻打伊拉克的秘密鈾濃縮工廠,也未受到懲罰。

 

但,這並非當前針對俄羅斯與北韓的選項,如果打擊俄羅斯的違禁中程飛彈軍火庫或是北韓核專案,或將導致軍備控制本應避免的局面:核戰爭。

 

伊朗的情況則不同。

 

由於擔心伊朗進一步開展鈾濃縮活動,美國理論上能夠對伊朗核設施實施有限的打擊,假設美國威脅採取進一步行動將阻止伊朗做出回應,但是,伊朗絕非伊拉克,或是敘利亞。

 

無論直接反制、還是透過各個區域代理人,伊朗都能夠發動一波針對美國利益的進攻,正如近期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基礎設施所遭受的襲擊,便是很好的印證。

 

因此,美國決策者們必須要認真權衡此類風險。

 

除非存在有效的聯盟壓迫或軍事行動,否則,基於歷史經驗,另一種選擇便是持續不斷地建立自己的軍火庫。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恢復了核武試驗,以回應蘇聯對1958年暫停核子試驗的違規行徑;這為1963年的部分禁止核子試驗條約鋪平了道路。類似的,《中程核力量條約》的達成,發生於美國在歐洲部署中程飛彈,以回應莫斯科引進此類武器之後。

 

在每一項案例中,雙方均得出結論:針鋒相對地(核武)擴張性競賽,只會徒增不安全感。

 

但在當今環境下,利用核擴散來引發新一輪軍備控制談判,只會產生喜憂參半的結果,美國可把1991年拆除的核武歸還南韓,用以試圖恐嚇北韓。但鑒於平壤當局將原子彈與自身存亡綁在一起,此舉或將加劇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並激怒中國。

 

因此,防止朝鮮半島發生核戰爭的更好方法,便是利用美國的海上核保護傘,以及陸上常規武器的傳統威懾。與此同時,朝美雙方繼續進行外交對話(如果雙方不介意的話),將會降低因誤判、誤解引發衝突的風險。

 

相較之下,美國近期對中程陸基巡航飛彈的測試,以及美國開發中程彈道飛彈的計畫,符合歷史上的模式:即利用軍備集結、重新促使克里姆林宮將注意力集中在軍備控制上。

 

出於同樣的原因,美國或將認為在東亞部署陸基中程核武是合理之舉,以緩和中國的核擴張。

 

與之相比,伊朗的核武則不存在或增或減(討價還價)的可能,相反的,它擁有美國盼望消除的核濃縮抗衡能力,因此,美國正在加緊制裁,並提升在波斯灣的軍事存在,同時發動網路攻擊,以打消伊朗企圖。

 

作為回應,伊朗增加了鈾濃縮活動,同時破壞波斯灣的石油運輸,襲擊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基礎設施,還威脅到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及盟友。

 

問題是,邊緣政策(brinkmanship)將會導致衝突?還是會導致雙方共同削減軍備,從而重啟軍控談判,就像此前的美蘇談判那樣?

 

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人們自然會懷疑軍備控制是否已經走到盡頭,就算目前多數核不擴散條約與禁試條約仍有效,但全球軍備控制機制(global arms-control regime)正處於緊張狀態。

 

儘管如此,在多次反覆運算中(全球軍備控制機制)已顯現非凡的韌性,這種適應力將在未來數月(如果不是數年)反覆經受考驗。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Whither Nuclear-Arms Control?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