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革命視角:海上小型模組式核反應爐 比陸上傳統核能安全

弗拉立(Samuele Furfari)    2019年10月18日 07:00:00

 

弗拉立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地緣政治系教授
著有《不斷變化的能源世界與地緣政治挑戰》

 

 

俄羅斯首座海上核子發電廠(floating nuclear power plant)「羅曼索諾夫院士號(Akademik Lomonosov)」9月開抵西伯利亞北極區。俄羅斯國營核子企業(Rosatom)視羅曼索諾夫院士號為先導計畫,期許未來能在國內其他海域建置核電廠艦隊,甚至是其他發展中的亞洲國家、與亟需可負擔電價的非洲國家。

 

俄羅斯在北極海已累積長期的核動力破冰船(nuclear-powered icebreakers)經驗,羅曼索諾夫院士號正是以此為基礎進而發展。

 

如同我書中闡述能源地緣政治(energy geopolitics)談到,羅曼索諾夫院士號更可謂是核能技術發展的先導,向世人說明小型模組式核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s, SMRs)的建置比起傳統核子設備更為簡易、彈性且實惠。

 

SMRs堅守乾淨能源生產(energy production)的承諾,持續為偏遠地區以及無法打造陸地核電廠的發展中國家供應能源。漂浮SMR技術亦有潛力用於北極圈融冰期的海運產業:核動力集裝箱船遠比「重油(heavy fuel oil)」乾淨,重油不僅會製造硫排放還有重金屬。

 

再者,北極圈的經濟活動漸盛,對俄羅斯偏僻城市如珮韋克(Pevek)來說,低碳能源更是至關重要。

 

目前全世界體積最小、地理位置最北的核電廠當屬羅曼索諾夫院士號,不過核能可是兵家必爭之地。美國、南韓、俄羅斯、法國、中國、阿根廷、日本與印度的研究者都汲汲營營鑽研50種各不相同的SMR設計。

 

此外,北極圈生態環境急遽惡化,全球亟欲以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因此中國、法國、美國科學家紛紛加入俄羅斯的行列,評估海上核電廠的前景。

 

可惜西方媒體有眼不識泰山,錯估羅曼索諾夫院士號。

 

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與其他環保團體竟以「核能鐵達尼號(nuclear Titanic)」與「海上車諾比(Chernobyl on ice)」等煽動與誤導字眼報導羅曼索諾夫院士號。

 

由於核能對環境及人類存在潛在風險,因此綠色和平一向是對核能抱持反對立場。這個組織一再強調羅曼索諾夫院士號天高皇帝遠,以及北極圈的氣候變幻莫測;再以近數十年的核能計畫為例,綠色和平再次成功帶風向。然而,擁有實際核能技術的專家表示綠色和平大打恐懼牌是「毫無科學根據(no basis in science)」。

 

產業專家再三指出,海上核反應爐早不是新玩意兒。1968年至1976年,美國在前二戰貨輪上建置核反應爐為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提供電力;俄羅斯的核動力破冰船與羅曼索諾夫院士號使用同款反應爐。

 

這些反應爐皆達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訂定的標準,且符合雙圍阻體(double containment)與消極式反應器壓力槽冷卻系統(passive reactor vessel cooldown systems)等安全措施。

 

事實上緊急狀況發生時冷水可以加強爐座冷卻,也就是說,海上核反應爐可能甚至比陸上核反應爐安全。

 

遺憾的是自1980年代起,歐洲關於核能的爭論一直是反核能的聲音大過科學實證。

 

以1997年為例,當時新任法國總理喬斯班(Lionel Jospin)需要綠黨(Green Party)支持組成政府,因而捨棄先進的「超級鳳凰(Superphénix)」快中子增殖反應爐(Fast breeder reactor)計畫。

 

20年過去了,法國依舊無法成功發展相關技術。

 

就在9月,法國的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Alternative Energies and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決議終止於2006年取代超級鳳凰的「先進鈉技術反應爐(Advanced Sodium Technological Reactor for Industrial Demonstration, ASTRID)計畫」。

 

西方決策者屈服於像綠色和平等組織施加的反核能壓力,反而導致核能發展落後俄羅斯與中國,俄羅斯國營核子企業在行銷核能的領域中已是崛起經濟體中的領頭羊,在印度、中國及白俄羅斯皆有逾百個核能計畫。

 

今時今日籠罩新興核子技術的警示言論其實是意料中事。

 

這些言論再一次凸顯部分西方決策者滿嘴世界規模最大最可靠的低碳能源是自相矛盾又自欺欺人。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核能的碳中立產能僅次於離岸風力能源,每度電的碳排中位數僅12克。

 

意在降低碳排的人就應取核能捨化石燃料,煤與天然氣每度電的碳排分別為820克與490克。核能亦勝於生物質能(230 grams/kWh)、太陽能(48 grams/kWh)與水力發電(24 grams/kWh);此外,核能沒有間歇性(intermittency)問題,像是風力與太陽能就因間歇性的限制,導致導致價格不斷上漲

 

檢視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能源轉型(Energiewende)計畫帶來的影響更可發現核能與其他能源的差異,能源轉型計畫旨在增加再生能源能力,同時逐步淘汰核能,被喻為是歐洲永續倡議計畫的先驅。2011年日本福岡核災使得國欲加速遠離核能,不過這樣一來德國能源部門不得不仰賴煤作為基載能源(baseload power)。

 

德國環保人士施壓加速政府朝煤這個方向前進,可是使用核能每年比將可大幅減少近2.2億噸的碳排。儘管德國增加許多可再生能源,但事實上從1990年起,德國降低碳排的進程卻是相當緩慢且不均

 

一邊是德國逐步淘汰其核能產業,另一邊是羅曼索諾夫院士號凸顯核能生產在北極圈的潛力。此刻,歐洲需要的是以科學事實為依據展開關於核能的合理討論,而非以恐懼製造反核能言論。
 

 

(翻譯:盧思綸,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Europe Needs a Serious Nuclear-Energy Debat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