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定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
穆加
● 巴西智庫The Igarapé Institute共同創辦人
沒有一個城市能躲過2019冠狀病毒的致命傳播。但是,即使在同一個城市,病毒對不同的人群造成了不均衡的影響。當紐約市成為全球疫情爆發的中心時,曼哈頓市中心的感染率約為每10萬人中有925人。相比之下,在皇后區每10萬人則有4125人受感染。導致差距的原因很簡單。紐約最富有的居民能享受一系列醫療服務,並在寬敞的多層建築中遠端工作。
在每個大城市,一個人的所在地深刻地塑造了他的命運。若乘坐地鐵,曼哈頓和皇后區相距不到二十五分鐘的路程,但他們之間的年收入中位數相差78000美元,相當驚人。再者,城市各行政區之間的預期壽命差異可能高達十年。世界大多數的大都市在收入、健康、教育和幾乎所有衡量生活品質的指標上仍存在持續的不平等。冠狀病毒將使這些差距進一步擴大。
在世界範圍內,比起人口密集的城市,過度擁擠、被邊緣化的社區在遏制病毒蔓延方面面臨更大的挑戰。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建成區,比起自然地理,社會經濟因素更是決定傳染風險的關鍵因素。據估計,孟買700萬貧民窟居民中有一半以上已受冠狀病毒感染。在南非,約500萬個家庭沒有冰箱,只有46%的家庭有抽水馬桶,三分之一的家庭與其他家庭共用廁所。因此,儘管採取了嚴厲的封鎖措施,新感染病例激增的消息或許也見怪不怪。
冠狀病毒大流行當前,受雇於非正規經濟的城市居民尤其深受打擊,因為他們多數薪水,且無法遠端完成的工作。7月份,47%的美國大學畢業生能夠遠程辦公,而未獲得高中文憑的人中只有4%能夠遠端辦公。這種情況肯定使紐約等城市的貧民深受其害,對達卡等城市的貧民來說更為不利。在達卡,超過80%的工人依賴非正規部門維持生計。發展組織孟加拉農村發展委員會報告稱,在6月份,62%的日工資收入已經消失。
正如我們在新書《未知領域》中所展示的那樣,冠狀病毒大流行正在加劇國家和城市之間以及內部多種形式的不平等,並促使人們對城市生活的未來進行根本性思考。大城市正承受著疫情帶來的人力和經濟代價,但最糟糕的時刻或許尚未到來。這也加劇了人們對大城市能否作為全球經濟中心據點生存下去的擔憂。
然而,儘管疫情嚴重影響了許多超級明星城市,一些推動經濟發展的行業卻表現出驚人的彈性。這或許有助於解釋全球股市反彈的原因。明顯地,大科技將是當前危機中最大的贏家。據報導,在美國經濟增長下滑32.9%的同一天,即7月31日,亞馬遜公佈季度利潤為52億美元,銷售額同比增長40%。相同的,在疫情期間,google、蘋果和臉書的表現都遠遠好於整體經濟。
據花旗銀行估計,80%的金融服務業工作可以遠端完成。因此,疫情的一個持久影響或許是,許多又或者大多數從事知識經濟領域工作的人士將不再需要通勤。此外,最近的一項蓋洛普民調發現,在疫情期間在家辦公的美國工人中,五分之三希望盡可能地繼續遠端工作。彭博社的一項調查發現,97%的金融分析師、94%的基金經理人和80%的交易員計畫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繼續在家工作。
即使疫苗最早在2021年被開發和分發,冠狀病毒也會對城市造成巨大的破壞。斯坦福大學的尼古拉斯·布魯姆(Nicholas Bloom) 預計,如果城市移除了先前由知識領域人士使用的辦公空間,城市總支出將下降三分之一。財產稅和其他收入來源的大幅下降將嚴重損害市政府提供基本服務的能力。高價值工人的外流將對城市居民產生危險的連鎖反應,包括服務生、演員、雜貨店以致零售商店。這些人員和服務賦予了城市許多特徵,而他們的消失會加速城市的螺旋式衰退。
然而,儘管許多主要城市都在衰退,但它們還遠未出局。過去,也曾有人預測過超級明星城市的終結,然而他們總是表現出非凡的復原力,包括從流行病和瘟疫中恢復過來。即使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無論規模,城市仍然是最理想的居住、工作和娛樂場所。平均而言,城市居民也比農村居民更健康及富有。儘管各地區正在加速推進遠端工作,但城市仍保持著以往的吸引力。
城市將繼續成為驅動創新、實驗和發明的場所。隨著多國現面臨第二波疫情,或仍處於第一波疫情當中,市長們正在重新思考戰略,以提高可負擔性、促進清潔、確保穩定的供應鏈、生產能源和減少擁堵。正是因為城市面臨著巨大的資金短缺和不斷增加的債務,它們將需要利用非凡的創造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與其說冠狀病毒威脅到城市的生存,倒不如說它可能會在世界一些地區帶來更先進、更具包容性的城市化。
無論如何,我們的未來仍然掌握在城市手裡。因此,世界經濟論壇將其「大重置」(great reset)倡議的重點放在城市,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也以實現具有復原力和包容性的城市,作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中心。對城市領導人來說,當前的任務是開始投資微出行( micro-mobility )和步行化計畫,同時測試新的城市設計模式,包括用更健康的可再生能源改造建築和公共空間。這場流行病向我們表明,若要確保健康的人口,則需要重塑社會。城市就是這個進程的起點。
(原標題為《The COVID Cit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