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無分中西,救人的方法越多越好!」,身為「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的中國附醫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顏宏融,以充滿老祖先智慧的中醫佐以現代科學證據,出書教大家「平衡免疫力」,打造不生病體質。
目前擔任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附設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的顏宏融教授表示,30幾年前選擇了同時學習中西醫這一條路,由於經常聽到中醫的老師說西醫副作用多,而西醫的老師說中醫不科學,因此曾經一度困惑將來到底要當中醫還是西醫。當時擔任系刊「新醫潮」主編的他,以「下一步該怎麼走?」專題報導,寫了一封信給時任學校董事長的陳立夫資政請益,董事長親自用毛筆回信為迷惘的他解惑,寫道:「中藥,經吾祖先恙心研究,用以治十餘億同胞之疾病而有效者,吾人應用現代科學方法予以證實,不可因自己不懂而棄之也。」
顏宏融說,「現代科學方法」短短6個字,確實指出了中醫的發展方向,也是中醫必須面對的挑戰。在醫學領域中不應被傳統的中西醫學框架所限制,而應秉持著醫學無分中西的理念,尋求各種治療方法的結合,於是選擇了醫師科學家這條漫長的路。而在完成了中西醫臨床訓練與科學研究訓練,他明白了中醫與西醫的語言雖不同,其實都是救人的方法。應用在同一個病患,有時候可以中醫為主,有時候可以西醫為主,有時候可以相輔相成、截長補短,有時候可以有急性與慢性期的使用中醫或西醫的先後順序,並不相違悖。古老並不代表落伍,融入新思維與現代科學,中醫也可以保有傳統智慧又能夠與時俱進。但中醫與西醫合作,必須要架起溝通的橋樑,能夠懂彼此的語言。
顏宏融指出,中醫重視「扶正祛邪」的觀念,中醫古籍《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身體的免疫力足夠,不論是外來的細菌、病毒或是腫瘤細胞才沒有機會侵犯身體。針對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疾病,包括感染免疫、發炎免疫、自體免疫與癌症免疫,這些免疫系統的疾病不僅造成病患的不適,也對患者的生活品質造成極大的困擾。臨床的經驗與科學研究也發現,在免疫系統的疾病,中西醫學的結合治療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照護,緩解患者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中醫學強調身體的整體平衡,尤其關注氣血、陰陽、五臟六腑等的平衡。這種整體觀念有助於中醫師理解免疫系統失調的根本原因,並針對性地調整患者的體質,以調控免疫功能。中藥如黃耆、黨參、枸杞等被廣泛應用於調節免疫系統,減輕炎症,改善患者的症狀。針灸、八段錦、太極拳等療法也可以幫助患者減壓、調控免疫系統。因此,將中醫理論和治療方法納入免疫疾病的治療計畫中,有助於整合治療,截長補短、改善生活品質。
在教學研究及醫療診治上充份落實中西醫共融共治的顏宏融教授,以「兒童成長發育,中西醫聯手把關」與「中西醫整合照護,全面守護過敏兒」獲得兩項國家品質標章SNQ認證標章。受邀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科學文化針灸對話論壇、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藥協作中心、日本內閣官房專家會議、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國際場合演講,擔任國際高等教育組織「全球傳統醫藥大學聯盟」秘書處執行長,主持全球傳統醫學高等教育相關議題。在科學研究領域,最近三年連續獲美國史丹佛大學根據論文研究表現評比為單一年度與終身影響力「全球前2% 頂尖科學家」雙榜單,為我國獲此榮譽最年輕的中醫師,2023年獲得國際醫學針灸及相關技術學會科學獎,為該組織成立40年以來第一次有台灣醫師獲此獎項。顏宏融希望透過「平衡免疫力」一書的出版,能促進台灣有更多中醫師和西醫師的合作,共同討論病患的病史、症狀和檢驗結果,與病患討論,共同制定最適合患者的治療計劃,除了傳統的醫學方法外,營養、運動、心理支持等非藥物治療也應納入綜合治療的考慮,更全面地照護患者,提供多元化的治療選擇,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幫助患者重獲健康。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